“数智融合”催生法律监督新战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6:20:00
“数智融合”
催生法律监督新战力

“法治中国行·高质效办案在基层”安徽行记者走进安徽省检察院。
大国之兴,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的机遇。
2025年春节前夕,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火爆出圈,迅速成为科技领域的焦点事件。与此同时,一场关于“科技赋能检察办案”的讨论与探索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
在长三角腹地,一个极具创新活力的省份——安徽率先作出反应:4月3日,安徽检察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正式上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作出部署,并明确提出“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明确要求坚持“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模式,加快实施数字检察战略。
时代的考卷已然摊开。安徽省检察机关紧扣时代脉搏,深刻把握战略机遇,主动求变应变,推动检察工作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走出了一条以“数智融合”推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新路径。仲夏时节,本报“法治中国行”采访团队来到安徽,深度体验“数智融合”发展给检察办案带来的新变化。
从传统人工到AI赋能
一起普通盗窃案,如何快速锁定关键证据和审查重点?
你以为这是个业务问题,其实它也可以是个技术问题。当有些地方还在依靠传统人工在浩如烟海的卷宗里抽丝剥茧时,安徽已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实现了“质”的飞跃。
听说AI成了办案好助手,5月22日一早,记者来到巢湖市检察院一探究竟。
只见检察官打开一个名为“AI助手”的网页系统,将一起案件的卷宗材料导入,再点击文书生成功能,不到一分钟,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份条目清晰的文书,呈现了此案的基础信息及侦查认定、证据审查、审查认定、审查意见等内容。对这些内容,检察官可以逐一点击,进行复核确认或修改。
“这个系统深度还原了检察官的办案逻辑。”巢湖市检察院刑事犯罪检察部门检察官助理阚冰冰分享了自己的使用体验,“以证据审查为例,系统能对全案证据进行综合分析、交叉印证,发现证据矛盾时,还可以根据分析内容提出补充侦查建议。以前写一份审查报告要七八个小时,现在一小时内就能生成初稿。”
巢湖市检察院检察长李鹏飞也对“AI助手”赞不绝口:“运用‘AI助手’后,案件证据审查时长大幅缩短、案卡回填更加高效、审查报告质量更有保证、检察办案更加规范……有效缓解了基层检察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他们口中的“AI助手”正是不久前上线的安徽检察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据介绍,该系统目前设计有智能阅卷、文书辅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等十大功能场景,可以辅助检察官对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四类刑事案件进行快速审查,并生成相应检察文书。该系统直接嵌入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确保数据安全可控,且使用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均需检察官干预确认,拒绝“一键自动生成”。
自今年4月上线以来,安徽省检察机关已有千余名基层一线检察官亲身体验了“AI助手”,并运用该系统辅助办理刑事案件6000余件、辅助生成审查报告5000余份。
“‘AI助手’是检察机关向科技要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以前技术应用推广起来很难,归根结底是不好用,但这个系统,基层检察官普遍反映很好用、很实用。”安徽省检察院分管数字检察工作的副检察长鲁建武说。
从被动履职到主动治理
采访期间,记者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基层检察院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办案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数字赋能检察监督,已经成为每名检察官的思维方式和常态化办案手段。
“以前办案,履职模式相对固化,等靠思维比较明显。现在有了数字赋能,大家干劲十足。”5月24日,记者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检察院采访时,该院检察长计金娣坦言。
谢家集区因老旧小区多,一直以来,电动自行车进梯入户、“飞线充电”等现象突出,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
“自2019年起,我们陆续办理过多起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公益诉讼案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相关问题仍反复出现。”谢家集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王丹告诉记者。
为此,该院结合前期办案经验及实地调研结果,构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共排查出辖区存在问题的公共场所28个,发现“飞线充电”等消防安全隐患700余处。
“模型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察机关发现线索的效率,这对于行政机关而言也起到了积极的督促作用。”据谢家集区人大代表,望峰岗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胡恩春介绍,在检察监督下,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对老旧小区相关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通过疏堵结合,有效实现了源头防范。
“基层检察院案件多且类型复杂,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就如同一个‘瞄准器’,可以帮助检察官快速、批量发现监督线索,推动法律监督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无为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左兴东对运用模型办案的效果也深有感触。
该院聚焦刑罚执行领域存在的社区矫正对象“应收监而未收监”问题,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2024年以来已发现监督线索50余条。通过依法开展监督,该院督促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共享,打造社区矫正闭环管理,切实筑牢了刑罚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防线。
据了解,2023年以来,安徽省检察机关连续三年举办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创新竞赛,充分调动基层检察院积极性,并通过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专项行动,推进数字检察规模化办案,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案例,有效推动了数字检察理念深入人心。
从深挖一个案件到追踪一类问题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检察院干警走访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对相关案件线索进行调查核实。
高质效办案不仅要求提高办案效率,更要确保办案质量和效果。这要求检察监督办案必须向质效引领型转变。
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是芜湖市一家主营休闲零食的头部企业。近些年,该企业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在2023年,该企业却因为一件小事而心力交瘁。
“有人声称我们的食品中有毛发、虫子、铁丝等异物,以产品质量有问题为由索要高额赔偿,否则便在网上曝光、投诉。起初,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只要对方提出食品有问题,我们都会赔偿。后来我们虽然知道有些是虚假维权,但也很难一一鉴别,企业为此耗费了不少精力。”5月27日,在芜湖市弋江区三只松鼠新总部大楼,该公司党委书记潘道伟向记者吐露了企业经营中的痛点问题。
“这是典型的以维权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弋江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吴仁军介绍说,他们在办案中发现,这种现象在以三只松鼠、溜溜果园为代表的电商食品行业中尤为突出。企业和市场监管部门虽然各自持有海量消费投诉数据,但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有效鉴别虚假维权行为。
如何破题?弋江区检察院决定从整合数据入手,构建大数据模型监督规则,让虚假维权行为“现形”。
通过运行模型,2024年6月以来,弋江区检察院先后办理虚假维权类案件21件,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帮助堵塞相关管理漏洞:该区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恶意投诉”认定标准和黑名单制度,辖区2家头部电商企业建立“恶意索赔”预警反馈系统,大大提升了对虚假维权的防范能力。
从深挖一个案件到追踪一类问题,像这样的事例,在安徽基层检察院的办案实践里比比皆是。
——在滁州市下辖的明光市,针对网络直播带货虚假宣传、违规销售减肥食品等难以发现的问题,明光市检察院创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帮助检察官从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快速发现问题线索。该模型还被应用到其他保健食品、婴幼儿产品领域,帮助检察官识别多条违法添加、假冒注册商标等案件线索,真正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在滁州市定远县,一段时间内,“串标”“围标”等乱象频发,严重扰乱了工程建设投资市场秩序。定远县检察院总结个案办理经验,创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精准监督推动当地政府部门部署开展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招投标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还市场一个清明环境。
——在合肥市瑶海区,不法“劳务碰瓷”团伙一度很常见。面对企业的报警,受限于对单起事实研判和甄别力度不够,公安机关大多作一般劳资纠纷处理。对此,检察机关联合公安机关共商共建“建筑企业工地用工被敲诈勒索类案件监督模型”,精准认定犯罪事实,成功摧毁数个专门以用工方式在工地敲诈勒索的恶势力犯罪集团,并推动相关部门建立长效防范机制。
从点到面再回到点的良性循环
当今时代,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办案,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操作中,基层检察院却遇到重重阻碍——相关数据难以有效获取,获取来的数据无法安全存储,缺技术、缺人才、缺经费、缺经验……
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安徽省检察院,从2022年起便开始谋划,试图建设一个可有力支撑全省数字检察办案活动的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力求一揽子解决基层检察院的现实困难,让基层一线检察官从技术壁垒中走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判线索和监督成案上。
三年来,安徽省检察院秉持“省院统建、全省共享”的思路,边建设边应用,历经多次改版升级,最终建成了一个集数据治理、线索研判、办案指挥、模型创新、能力支撑、学习研究等六大中心为一体的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
“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该平台建设的负责人、安徽省检察院检察信息技术部主任樊静介绍,“这个平台既可以对检察系统自有数据和外部获取的数据进行集中管控和使用,保障数据安全性,也能很好地帮助基层检察院进行法律监督模型创新,实现从个案到类案的应用推演,让监督线索的生成更简易、方便。”
基层出题,省院解题,再服务于基层办案实践,这种从点到面再回到点的良性循环,有力推动了安徽数字检察工作的常态化运行。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安徽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已经汇聚和治理了相关数据2亿条,建设业务规则相对复杂的监督模型10个,支撑全省三级检察院灵活搭建“小、精、专”监督模型833个,涵盖了“四大检察”各个业务条线。2024年以来,有8个市的数字检察办案量超过了1000件,充分释放出数字检察的规模化效应。
“近年来,安徽省检察机关始终将数字检察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实行数字检察基层联系点制度和数字检察模型办案‘两个一本账’制度,密集开展形式多样的会商、指导、调度,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具有安徽特色的数字检察‘一体化’工作机制,数字检察工作呈现出多点突破、整体起势、井喷发展的良好态势。”安徽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宋文娟表示,下一步,该省检察机关将继续奋力推进数字检察改革迈向纵深,努力以科技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更加精准高效、可感可触。
积极推动
数字检察赋能高质效办案

全国人大代表
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
工会主席、行政部经理 李杨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多次受邀参加安徽省检察机关组织的检察开放日活动,每年我们也会听取、审阅检察工作报告。近几年,数字检察这项工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检察工作报告中,我也亲身感受到了数字检察带来的变化。
比如,芜湖市湾沚区检察院研发了劳动者权益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国家司法救助特殊困难群体线索筛选模型,弋江区检察院研发了消费领域虚假维权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这些模型都依托信息技术的力量,有力提升了检察机关的案件线索发现能力。
最近,我还了解到,安徽省检察院在全国率先研发了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办案效率,辅助检察官作出办案决策,可以说是非常迅速地应用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我认为,安徽的数字检察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未来还应该更加积极、有力地推动下去,往更高水平、更新技术的应用上去探索实践。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记者:孙丽 吴贻伙 陆青 视频:陆青 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