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关税大棒”,最该给外贸外资企业送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08:02:00


美方肆意挥舞“关税大棒”扰乱全球经贸秩序,受冲击最大最直接的无疑是外贸外资企业。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区各级领导干部近日密集走访调研外贸外资企业,传递风雨与共、共克时艰的明确信号,有力提振企业信心。
2024年,上海7.5万多家外资企业,贡献了约1/4的GDP和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27万亿元,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面对几乎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这座外贸外资重镇必须想尽办法为外贸外资企业注入发展的确定性。
这需要一连串的增量政策举措,走访调研是个很好的开始。
一方面,外贸外资企业最近遇到许多预期之外的新问题、新困难。走访调研,首先能深入了解真实情况,这是一切的基础。
另一方面,风浪之下走企业,绝非走马观花、听过算过,而是仔细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再以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实打实地解决企业具体困难和问题。
比如有不少原本北美市场占比较高的企业反映,希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中东及拉美等新兴市场,但因不熟悉当地规则,需要海关等部门指导。又比如有些传统外贸企业,在新形势倒逼下开始数字化转型,希望得到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支持,但联系不到相关资源。
不难发现,有时候企业反映的困难,对政府来说不算什么大事,解决起来也不是很难,有时候只要开个讲座、办个企业沙龙就行。如果能实实在在地解决这些“小难题”,企业就能适当减少关税负面影响,更快地转型,更好地出海,扎扎实实地向前迈出一大步。
这也是为什么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走访调研时专门叮嘱相关区和部门,要及时反映和解决企业具体困难和问题。他还说,要把惠企政策举措讲清楚说透彻,把面向企业的政策培训组织好落到位;以“马上就办”的响应力、行动力及时回应企业关切。
本质上,这些指向的都是一个“实”字,政策供给要有实效,为企服务要出实招。再好的政策,“目标用户”没享受到,始终是一纸空文。再简单的问题,拖着不解决,也会让企业错过机会窗口。
政策举措缺乏实效,与企业感受存在“温差”,影响的是企业对环境的感知和预期,降低的是顶层设计向下传递的效力和精准性,以及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进而削弱对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
更进一步看,在当前大环境中,出实招、提实效,不仅要求提升政策举措的整体性、清晰性、便利性,还要加强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认识和研判。
最近一段时间相当热闹的上海企业“外贸转内销”,背后就有政府积极帮助外贸企业搭平台拓渠道的系列举措。只有提前判断、提前准备,才能在第一个窗口期迅速形成助企实效。
同样也应认识到,内需短期内可能不会大幅攀升,因此“转内销”短期只是释放外贸企业一部分压力。外贸企业想要深度转型以更好应对新形势,仍需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继续坚定“走出去”开拓更多市场。这又要求上海提供具备长期实效的前瞻性政策举措,比如企业出海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体系等。
上海拥有龙头带动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治理现代化优势以及综合成本优势,这是赢得战略主动的根本。对企业而言,政策举措有实效,它们才能看到、感受到、使用好这些优势,才能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原标题:《观见 | 应对“关税大棒” ,最该给外贸外资企业送什么?》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观见工作室出品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胡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