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不是运气!广东多地成功应对地质灾害,原来背后藏着这些“硬核操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9:45:00    

6月中旬,受台风“蝴蝶”等因素影响,广东多地出现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地质灾害风险显著增加。在严峻的形势下,茂名、肇庆、清远等地积极行动,成功应对了多起地质灾害,实现了人员的安全避险,为广东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茂名信宜山体滑坡:预警与行动铸就生命防线

6月15日凌晨4时,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委会联二村因连续强降雨发生山体滑坡。幸运的是,由于预警及时、群众转移迅速,25户57人成功避险,无人员伤亡。

茂名信宜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航拍照

此次成功避险背后,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紧密协作。

省委、省政府多次调度部署茂名等地的防御工作,自然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积极行动,6月14日,厅主要领导召开视频调度会议,视频连线湛江、韶关、茂名、肇庆、清远、云浮、珠海、江门、阳江、中山等重点地市,部署推进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做好防御工作,并联合省气象局向茂名信宜市等地发布二级预警,对二级预警区域涉及的茂名信宜市钱排镇、思贺镇、新宝镇等重点地市、县(市、区)和重点镇开展视频调度。

茂名信宜山体滑坡点位于三级重点防御区

茂名市迅速响应,市自然资源局与气象局联合发布信宜市全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二级预警,并立即电话“叫应”对接茂名市应急管理局、信宜市政府、信宜市自然资源局。当地政府结合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一镇一图”“一村一图一表”,全面开展巡查排查。巡查员刘名芳在当天0时发现山体异常险情后,第一时间报告。当地政府果断组织群众转移,4时山体滑坡发生,虽然造成2间房屋倒塌、33间房屋受损,但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表示,此次灾害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成功避险,给广东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带来重要启示: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施科学调度;充分利用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成果;地方政府迅速落实“叫应”机制,确保防灾措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肇庆广宁崩塌灾害:科普宣传助力群众自救

6月18日6时30分,肇庆市广宁县横山镇大良村委石下村一处梯田下削坡建房人工边坡因持续降雨发生崩塌,土方量约500立方米,导致1间鸡舍损毁、1间民房受损。受灾房屋住户2人因听到异响及时转移,成功避险,周边6人也被安全转移。

肇庆广宁发灾点位于二级重点防御区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表示,本次成功避险,得益于镇、村基层防灾工作人员常态化开展进村入户科普宣传工作;得益于广宁县自然资源局指导镇、村积极运用“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防御一张图”成果;得益于广宁县自然资源局建立各镇(街)山边屋地质灾害防御微信工作群18个,及时传递预警信息。

茂名电白山体滑坡:高效预警保障群众安全

6月17日上午8时,茂名市电白区望夫镇马龙村一处非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因强降雨突发滑坡。由于省、市、县三级高效预警和精准应急响应,6户33人提前转移,成功避免灾难。

茂名电白发灾点位于二级重点防御区

入汛以来,茂名市自然资源局按照省、市工作部署,落实“隐患点+防御区”防御策略,积极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叫应提醒”的工作模式,常态化组织各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技术支撑单位对在册隐患点、风险区开展巡排查工作,并对镇村干部开展汛期防灾避险知识和重点防御区成果应用宣传培训。

6月17日上午8时,村干部刘其青在富坡堡村巡查时发现村民陈伟华屋后有山体滑坡的迹象,于是立即向望夫镇负责人报告。接报后,当地镇政府立即组织驻村干部赶赴现场,及时转移滑坡点及周边6户33人。10时许,陈伟华屋后山发生滑坡,土方量约15立方米,冲毁了两处铁皮和一处砖房,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清远清新泥石流:基层巡查守护一方平安

受“龙舟水”影响,6月18日,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出现强降雨,清远市自然资源局清新分局联合气象局部门于当天上午9时15分联合发布太平镇等地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面对严峻形势,区、镇两级迅速组织力量,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当日上午11时许,三合水村网格员在巡查时,听到山谷内轰鸣声,村内山沟水流为黄泥水等泥石流前兆后,立刻组织村民转移并上报,约11时20分将村内7户7人全部转移至秦皇村委会。

清远清新泥石流发灾点位于二级、三级3个防御相邻重点防御区内

收到险情报告后,清远市自然资源局清新分局、太平镇政府立即赶赴现场,并邀请广东省地质局清远地质调查中心技术人员前往技术指导,建议当地做好现场围蔽,并进一步安置好转移村民,严禁村民返回。随后,当地政府对三合水村入口道路处拉设警戒线并围蔽。上午11时35分,该点泥石流发生,初步估计灾体规模5000立方米,冲至坡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因提前转移成功避险避免了7人伤亡。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多地成功避险地质灾害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织密“技防+人防”的监测预警网络,筑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的科学防御体系,激活群测群防的基层力量,并辅以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方能跑赢灾害发生的时间,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镌刻在南粤大地的平安答卷上。

文|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罗诗岚

图|受访者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