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出伏≠出暑 高温杀回马枪!专家解疑为何体感温度和预报气温不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6:06:00    

N海都全媒体见习记者 吴诗榕

今天(18日)是三伏最后一天,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8月19日出伏,共计30天。由于今年副高的位置异常偏北,福州雷雨多发,受台风影响也较多,本应该最热的7月,福州超过35℃的高温日数仅11天,比常年同期(1981—2020年)少5天,为近5年来最凉爽的7月,总体而言,这个三伏天比往常好过不少。不过暑热并不会因为三伏天结束就消散,受强盛的副热带高压影响,福州的高温势头也会逐步加强。

未来三天福州天气基本平稳,全市多云到阴,市区最高气温维持在35℃~37℃。19日,全省多云到阴,大部有阵雨或雷阵雨。

有市民反映,明明预报30℃出头,为何感觉却像40℃?

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气象局预报的温度,是在离地1.5米高的百叶箱里,没有阳光直射,通风良好,空气流通顺畅的标准环境下测得的。这样测出来的温度,能客观反映空气的冷热程度,是全球通用的标准。

而体感温度则是由身体“说了算”,体感温度是指人体实际感受到的冷热,它不仅受气温影响,还和另外几个“隐形推手”密切相关,包括湿度、风力、日照、个体差异。当夏天湿度大时,汗液很难蒸发带走热量,就像裹了层湿棉被,明明气温不极端,却闷得喘不上气。比如同样35℃,湿度80%时体感可能超40℃,而湿度30%时可能只有32℃。

其次,风是天然的“降温扇”,由于流动的空气能加速汗液蒸发,带走体表热量。所以同样高温,有风时会觉得凉快不少。而阳光直射会让地表温度飙升(柏油路夏天能到60℃以上),热量通过地面辐射到人体,体感自然“加码”。此外,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比如运动中的人,体感温度会比静止时高5℃~10℃。

因为体感温度太“个性化”,同样环境下,有人觉得热得难受,有人却能接受。而预报的标准气温是统一、客观的参考,所以不报体感温度,能让大家对整体冷热有基本判断。不过现在很多天气预报会附带“体感温度”“闷热指数”等信息,更贴合实际感受。

福州三天天气

19日 多云 26℃~35℃

20日 多云 27℃~36℃

21日 晴 27℃~37℃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