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长春市高校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7:57:00
从智能工厂到黑土地,从实验室到直播间,高校的围墙正在被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打破。当教育真正读懂产业需求,当课堂直通创新前沿,教育的收获不仅是人才供给结构的优化,更是一个老工业基地通过教育变革焕发的生机。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改革,正为长春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上,我市各高校将集中展示产教融合创新成果,分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长春探索。
专业焕新:
与产业脉动同频共振
日前,在长春一汽红旗长青工厂车间内,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与一汽红旗制造中心共建的数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正高效运转。机械臂精准作业,零部件有序流转,学生们在真实生产线上实操训练,企业导师现场指导,这座“厂中校”既是教学实训平台,更是红旗汽车生产线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将焊装车间的真实生产任务引入基地,学生在这里不仅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制造工艺,更能以‘准员工’身份参与汽车生产全流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齐嵩宇介绍,自2023年4月成立以来,该基地已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枢纽。多种产教融合项目的开发正是学校专业对接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
“站在职业本科教育改革前沿,学校正以双轴联动重塑专业生态。”该校党委书记、校长李春明详细解释道,学校纵向贯通提高培养层次,增设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等10个职业本科专业布点,横向融通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方向,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专业领域开设新能源汽车的试验与试制、智能驾驶系统和车路协同系统的研发方向。同时,充分发挥长春市国家级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积极推动“光电+汽车”融合发展,加快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光电信息工程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填补了区域空白。

“专业建设必须成为产业升级的‘传感器’。”李春明介绍,学校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全力推动专业规划同步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课程模块同步企业技术迭代节奏、人才规格同步行业转型需求,这种从产业土壤中生长出的专业体系,正推动职业教育从“追赶产业”向“引领创新”跨越。
科研反哺:
破解产业升级密码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赛道上,我市各高校以科研创新为引擎,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通过整合科研资源、深化校企协同,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成为破解产业升级难题的重要力量。
“我们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聚焦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服务行业前沿和未来技术需求。”长春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立军介绍,“学校围绕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碳中和等关键技术领域,优化科研布局,重点建设六大研究院。同时,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核心,对科研创新团队进行系统整合,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集聚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

学校紧跟国家能源战略,积极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联合申报成立吉林省纳米能源与智能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将纳米前沿技术与学校优势工程学科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叠加优势,推动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在吉林落地生根,为能源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学校深化校企协同创新,联合长春建工集团、新星宇建筑集团等大型建筑企业开展“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联合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高铁轮对柔性智能选配技术”研究,联合中国·东丰松籽产业园开展“松籽加工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等等,产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众多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应用,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达17亿元,切实解决了制约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经过持续努力,长春工程学院在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学校拥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38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8个。“十四五”以来,科研经费总额达4.05亿元,荣获省科学技术奖33项,授权发明专利131件,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学校以科研反哺产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实力与显著成效。
机制破局:
命运共同体打通“两个课堂”
在长春职业技术大学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正共同调试工业机器人教学模块——这是该校项目化教学的日常场景。通过构建“校中厂、厂中校”的协同育人范式,传统课堂的边界被彻底打破,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实现“零时差”衔接。

“我们正以机制创新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长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董妍介绍,学校与企业共建命运共同体,已共建413家校企合作矩阵,共享300余家规上企业技术资源,共研60余项产教融合项目,这种深度绑定的命运共同体模式,让企业生产线延伸为教学现场,学校实验室转化为技术攻关前哨。
聚焦区域产业发展主战场,学校构建起立体化育人网络。联动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吉林农业大学,共同成立长春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参与汽车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构建,有效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向全产业链覆盖的育人生态。聚焦吉林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高端产业,建设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学院、网络安全产业学院等共计16家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双擎驱动,全力推动产教协同育人。

深化机制改革的创新实践在“12•21校企合作日”迎来集中展示。这个由学校创设的产教融合品牌活动,每年吸引百余家企业参与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中国一汽集团、百克生物集团、华为等国内领军企业共建的特色产业学院、产教协同平台应运而生。正如董妍所言:“当企业的研发中心建在校园里,当教师的办公桌摆在车间里,产教融合便从制度设计转化为发展动能,真正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
协同育人:
创新模式培育应用型人才
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牵引下,吉林外国语大学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枢纽,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实践教学平台为抓手,创新构建“国内+国外”双轨并行的产教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全球产业链需求的适配难题。该校将930个国内实践基地与横跨亚非欧的20余个海外基地串联,形成“本土筑基、全球淬炼”的育人闭环,让课堂与“一带一路”建设现场同频共振。

在双循环培养轨道上,学校将企业真实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跨境电商直播基地里,学生用多语种实时处理跨国订单;中韩创新工坊内,商务谈判案例直接来自长春新区韩资企业需求。这种“教学即实战”的模式,使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实现紧密衔接,学生在解决企业跨境物流、跨文化沟通等实际问题中完成能力跃升。该校校长秦和表示,“通过项目实战,学生不仅锤炼多语种应用能力,更在跨文化商务实践中磨砺全球视野,成长为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桥梁。”

如今,双循环协同效应已转化为人才供给优势——学校年均输出的3000余名毕业生中,70%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在国际贸易、跨境服务等领域发挥专业价值。从长春国际陆港的中欧班列运营,到珲春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对俄合作,该校毕业生以“语言+专业”的复合竞争力,成为区域开放发展的生力军,诠释着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来 源:长春政事儿、高等教育博览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