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评丨芯片产业的真正短板,在于缺乏具备系统解决能力的工程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0:43:00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明文彪

图源:视觉中国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浙大吴汉明院士关于集成电路的讲座,感触颇深。他指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真正短板,并非缺乏顶尖的理论科学家,而是缺乏具备“系统解决能力”的工程师。然而,我们现行的科研与人才评价体系,依旧将高影响力的论文与专利奉为圭臬,这无形中为工程科学的繁荣戴上了枷锁。

吴院士提到了“集成电路之父”杰克·基尔比。1958年,年轻的基尔比在德州仪器担任电气工程师,他并非学界泰斗,也没写过什么像样论文,凭借一次偶然实验,他将晶体管、电阻、电容几个不同的电子元件组合放到一块锗片上,并用细小的导线连接起来,从而第一次证明了“整体电路”的可行性。这次简陋的实验让他1969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0年荣获国家技术奖章,并最终问鼎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家之一的地位。

基尔比的经历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屠呦呦。同样是没有显赫的博士头衔,同样是缺少所谓的高水平论文,但她提取的青蒿素,却实实在在地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中国赢得了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今天,同样的故事正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演。初创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的成就震惊了AI界。它的成功,并非源于发明了类似Transformer这样的颠覆性新架构,而是依赖于对数据处理、训练策略、算法与硬件协同优化等一系列工程环节的极致打磨与系统整合,最终以极低的成本训练出世界一流的大模型。这正是吴院士所强调的“系统能力工程师”价值的完美体现。

DeepSeek团队发表在arXiv上的那份技术报告,若用传统学术标准衡量,或许算不上一篇“合格”的论文。文中没有繁复的公式推导,反而对评测温度、采样数、提示词形式等“操作参数”不吝笔墨,详尽得如同一本“操作指南”。而arXiv这个平台本身,也只是一个供极客们自由分享交流的预印本社区,没有严苛的同行评审,不提供绝对的学术背书。显然,无论是成果的形式还是发表的平台,都难以满足我们当前许多人才评定的硬性条件。

未来的竞争,终究是实干者的竞争。让我们把那些不在学术圈却默默构建未来的工程师们留在舞台的中央,将最崇高的荣誉同样献给在实验室、生产线、代码库中攻克万千难关的他们。因为,当一个国家的评价体系开始真正尊崇那些用双手和智慧改变世界的“工匠”与“架构师”时,创新的春天,或许才会真正地全面到来。

(作者系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