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增强思政引领力的有效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8:2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根本方向,事关高校人才培养总体格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正确理解思政引领力的科学内涵,探索增强思政引领力的有效路径,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应构建“必修固本、选修拓维、特色浸润”立体化思政课体系,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价值引领高地。要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必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在理论武装中筑牢信仰之基;选修课程应聚焦拓展思政育人维度,通过开设红色文化、法治中国、生态文明等专题模块,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正确认识责任使命,厚植家国情怀;特色课程要整合校内外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将当地红色资源、改革实践转化为教学素材,采取情景式课堂、浸润式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
打造多元场域育人网络。建立虚实融合的思政教学体系,形成“理论研讨+实地调研+成果转化”的教学闭环。比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场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课程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开展红色遗址测绘、口述史整理,参与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等,通过实践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认知。加强技术赋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比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复原红色地标,开发“云端红色记忆馆”,使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革命场景,增强情感共鸣。强化校地合作,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为思政课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提升思政引领力,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思政教育实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从实际出发,配备由退休老干部、非遗传承人、先进模范人物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学术话语与实践话语有机融合。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将课程思政成效、学生价值认知提升度等指标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陈宏硕 杨欣怡 张 涛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