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携手齐心共创 同享文明荣光——保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3:27:00    

5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认定命名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保山市成为上榜的地级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保山市成功实现“首创首成”,在保山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举旗铸魂定向,在“坚定信仰”上下功夫


文明,一个时代的价值观,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趁着夏日的余晖,市民们漫步青华海公园,或迎风纳凉、或轻歌曼舞,孩子们嬉笑玩耍、老爷爷太极圆融,更有“红马甲”不时提醒在水边玩耍的孩子注意安全,处处呈现出一幅幸福和谐的画面……


说起保山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吹奏完一曲《回家》的董国孝放下萨克斯后侃侃而谈:“现在居住环境越来越美了,人们素质也越来越高,心情也好了,哈哈哈……”


近年来,保山市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保山落地生根、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用文明绘就幸福保山底色,推动城市“颜值”、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将创建工作与本部门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同步安排,构建起“党委主导、政府主抓、行业主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创建工作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分类实施。制定《保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21-2023年规划》《全域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程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和责任,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市、区两级各单位及驻保各单位与中心城区街道、社区结对共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创建工作体系。


全民参与、全民共创形成共识。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市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明交通劝导、环境卫生整治、关爱弱势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市民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增强文明意识,提升文明素质,同时也营造起了浓厚的全民共建氛围。尤其出彩的是,保山市畅通市民参与渠道,通过12345便民服务热线、开展问卷调查、举办市民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真正成为创建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提升文明素养,在“崇德向善”上下功夫


崇德,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基准;善良,是文明与野蛮的根本区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保山坚持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时代新人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善行义举社会正能量,激发市民向上向善向美,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营造“崇德向善”氛围。保山中心城区制作悬挂公益广告5000多块、新建景观小品70多座,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5个、主题街区20条、主题社区60多个;对户外布设、悬挂、播放的公益广告进行常态巡查维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街小巷,润物无声中深入人心。


树立先进典型。健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推荐评选机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表率作用,使文明逐渐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我市充分发挥杨善洲等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让榜样精神和力量入脑入心,通过典型示范感染身边人,让身边的凡人善举感染更多人,形成“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以各类活动为契机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给予奖励,深入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等文明实践活动,让先进典型影响力向外辐射,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学思践悟中重温先进事迹、传递榜样力量、提升文明素养。


深耕文明实践。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目前,全市共涌现出市级以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290余人,其中,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4人,“中国好人”18人。


全市890所学校100%参与“文明校园”创建,通过开设思政课、文明礼仪等课程,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汇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磅礴正能量,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打造文化强市,在“传承创新”上下功夫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 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我市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理念,建设文化厚重的现代城市。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底蕴,把弘扬传统文化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优秀文化浸润涵养城市文明。


坚持在继承中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为群众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丰厚的价值供养、丰富的精神给养。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进一步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


坚持在创新中发展。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施甸县持续打造“善洲故里、稻母之乡、地质宝库、高山硒谷”四张名片,走出了一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子。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腾冲市从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不断汲取营养,赓续城市文脉、丰富文化供给、规范文旅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这里是哀牢古国的故地,青铜器上的图腾仍在诉说濮越先民的智慧;这里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咽喉,马帮铃声曾唤醒古道的晨曦;这里更是滇西抗战的血脉战场,远征军的足迹将家国情怀铸进山河。从金鸡古戏台的滇韵悠扬,到板桥青龙街的驼铃余响,从非遗绝艺永子围棋的黑白乾坤,到各民族火塘边世代传唱的古调——永昌的文化,是深植于泥土的生命力,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灯塔。当现代灯火遇见古老城垣,这片土地正以最深厚的底蕴,滋养着新时代的文明之花。


保山以两千年的岁月为纸、多民族交融为墨,书写了一部厚重而灵动的文明史诗。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保山市坚持城市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把文化资源转变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注重内外兼修,在“和谐宜居”上下功夫


文明,是城市的名片;和谐,是城市的气质;宜居,是城市的基本要求。


保山市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领域,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擦亮生态底色。建成并投入试运营第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日9.5万吨。实施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老城区15平方公里内11条道路管道敷设工作,敷设截污管道8210米、道路管道4153米,完成五里亭河等7条城市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共计清理淤泥4.08万立方米。持续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西大沟等3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严格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持续减少大气面源污染。2024年,保山中心城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3天,优良率99.2%。


推进“绿美保山”行动。采取规划建绿、拆违补绿、破硬植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方式,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实施了一批街头公园绿地建设项目,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3.88%,绿化覆盖率达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以上。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实施了东河、青华海生态治理工程,打造“水清岸绿”城市景观带,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龙陵县深入开展“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投入四分类垃圾收集果皮箱316只,分类垃圾桶1428只,垃圾收集分类驿站39座,环卫在编车辆14辆,清扫保洁人员138人,保洁面积60万平方米,冲洗面积约52万平方米,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冲洗)达8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昌宁县统筹持续抓好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美丽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等,将创建领域从中心城区向全域推进,实现内外兼修、形神兼美,提升城市品质,“创建文明城市”逐渐跃升为“建设文明城市”,让县城更加崇德向善、文明和谐,也更加安全稳定、宜居舒适。


补短板补弱项,在“人民满意”上下功夫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保山深入理解、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凸显城市发展的人民属性,让边疆人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补齐道路短板。中心城市新建了拱北路等市政道路11公里,新建、改建城市主次干道6条,市政道路25条322千米,实施了永昌路等9条主次干道和273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修补破损道路2.8万平方米、窨井盖580个,路面完好率保持在99.73%,窨井盖完好率98.6%。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中心城区新建城市公厕115个、改造提升111个,设置指示牌608块,建成区公厕总数达226个,公共卫生间设置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9个。实施了9条老城区道路、4条新建道路、74条背街小巷道路路灯建设工程,新装路灯900多盏、改造提升5600多盏,道路照明装灯率100%、亮灯率98.72%。完成雨污管网建设改造282千米。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27个,惠及群众3.6万余户10万余人。新建农贸市场4个、活禽屠宰场1个,建设、改造农(集)贸市场59个。整治空中缆线点位6500余个。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新划机动车和非机动停车泊位31千米,新增路面停车泊位1027个、背街小巷停车泊位4894个。增设机非隔离护栏、中心隔离护栏、人行过街护栏、人车隔离护栏5.3千米,新建电子警察、视频监控、电子卡口188套。增设人行过街信号控制3处、不礼让行人抓拍设备1套、声呐抓拍设备1套。完善更新交通标志标牌158处,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7.2万人次,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稳定在95%以上。


增进民生福祉。聚焦聚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民生领域短板问题,让民生更有情怀、更有温度、更有质感,各项工作经验被省委、省政府通报推介。2023年4月全国“一老一小”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保山召开。成功创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第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市民满意度达99%以上。


董国平




编辑:杨 娜
二审:杨冬燕
三审:赵 剑
终审:王 灿

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
电话:0875-220333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