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洲大桥深夜“测心率” 国内首创稳态激振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6:01:00
湖北日报讯(记者杨文漪、张竞恒、通讯员董德禹)5月24日凌晨00:02,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夜色被引擎轰鸣声打破,这座服役25年的长江大桥,正在进行建成以来的第四次“全面体检”。
从时速10公里“漫步”到时速60公里“狂奔”,4辆满载砂石的渣土车并排驶上主桥,每一次震动数据,都通过300余枚微型传感器实时传递到云端。

5月24日零时许,4辆载荷试验车辆在武汉白沙洲大桥桥面上缓慢行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这场体检将持续3天,均在夜间进行。封闭检测期间,技术人员通过动载试验模拟最大车流压力,渣土车往返12趟,行进过程中完成跳车、急刹等动作;桥体关键部位布设的300余枚微型传感器,如同做心电图时贴满人体的电极片,实时捕捉桥梁震动、形变等数据。“就像给人做核磁共振,每个细微反应都能转化为诊断指标。”现场工程师表示。
5月25日凌晨将进行主桥静载试验,30辆总重900吨的渣土车将列队静止在桥面上,模拟桥梁最大设计荷载,精准测量钢索拉力、桥梁受力变形等数据,科学评估实际承载能力。

现场工作人员准备试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竞恒 摄)
检测最大亮点出现在第三天,国内首创稳态激振试验。激振设备将在桥中3个关键点位产生特定频率振动,精准测定桥梁阻尼比等参数。“这样的试验能发现肉眼难见的桥梁结构损伤。”技术人员解释。这项创新成果检测数据将与2017年测试结果对比,最终评估桥梁“健康状态”。

工作人员正在安装稳态激振试验设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竞恒 摄)
记者在试验现场看到,没有预想中的复杂设备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大屏上跳动的实时监测曲线。借助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定位、5G传输和物联网技术,分布在桥面、拉索的传感器将数据直传云端,实现“零时延”分析。项目负责人透露:“振动幅度、索力变化等指标现在全部自动化采集。”这套智能监测系统不仅能提升检测精度,还能压缩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影响。
全部检测数据预计半个月后形成综合“体检报告”,指导后续桥梁“延寿计划”。武汉城运集团表示,白沙洲大桥峰值日流量突破13.5万辆,周期性“体检”对保障城市大动脉安全至关重要。
本次试验均安排在23:00至次日5:00全封闭进行,检测结束后立即恢复交通。交管部门建议,过江车辆可绕行杨泗港、沌口等相邻长江大桥。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