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智慧浪潮向海澎湃——厦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先行探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4:39:00    

近两年来,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生产要素涌动于生产实践各个环节,为千行百业添翼赋能。而今,当人们驰目于广阔之海,不禁思考,这股智慧的巨浪又将如何与海洋经济正向互动并有所增益?

以厦门作为观察智慧海洋发展的一座锚地,源于其的先行实践。早在20年前,厦门对软件信息业的率先布局,为今日谋“智”向“新”伏脉千里,加之对海洋新兴产业的精耕细作、对政产学研融合的始终如一,使其很快打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经济结合的空间。从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大模型“文鳐”的发布,到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的海上智驾方案创新,再到采用光学传感的海洋生态探测仪打造……“国产替代”一跃向海,厦门积极回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要求,在全国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全力发出智慧海洋的澎湃潮音。

厦门,智慧浪潮风起云涌。陈淑华/摄

智驭千帆

数据为决策引航

数据是智慧海洋的底座,AI与海洋产业的姻缘由数据为线牵起。

厦门理工学院在2022年参与福建省绿色智能船舶专项研究,与船舶企业紧密协作,采集海量船舶与海洋方向专业知识,为后续大模型训练夯基。去年11月,《山海经》中的“文鳐”,自古籍游向AI汪洋。由高校、AI企业、船舶集团、航运公司等联合发布的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文鳐”大模型浮出水面。近半年来,“文鳐”已投用80家企业,涉及船舶研发、船舶运营管理、海事服务、港航气象服务、海洋珍稀物种保护、船舶与海洋科研服务等多方面,并正根据用户反馈持续迭代中。

“文鳐”研发训练过程可形象类比为对大学生培训并送至职场工作的过程——让基础通用大模型先学习船舶、海洋、气象、大数据、大模型等交叉学科知识与数据体系,构建全面行业知识库,再结合用户具体需要训练技能,使其成为船舶行业中可自主决策反思的“智慧大脑”。例如,可对船舶设计图纸设计改良、对气象预测与航线辅助引导、辅助船舶运营管理等。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朱顺痣介绍:“具备视觉、听觉、文本、图像等多模态协同优势的‘文鳐’,在行业效率提升、知识浓度萃取以及处理信息、做出决策方面更精准高效,比基础大模型准确性与实时性提升20%。”

过去十年间,于浪尖拉开海上船舶数据网的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诺北斗)不仅成为国内领先的船舶智能驾驶舱装备制造商,而且正铺开从硬件向软件延伸的智慧海洋助画方略。以船顺平台为数据底座、以北斗高精度导航为核心支撑,搭载如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电子海图机等硬件设备,再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新诺北斗为用户提供船舶定位、轨迹查询、智能驾驶、智能监控等覆盖海警、海防、海渔、海港的智慧海洋立体解决方案。目前船顺平台船舶数据实时传输量位居行业领先,长江上2万多艘船舶都应用了新诺北斗的智能化装备与平台大数据服务。

3月底,因扩大产能需要,新诺北斗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新产业园落成乔迁。公司董事长李海博信心满满:“设备产品原料60%来自厦门,产品反哺服务厦门轮渡等几大船司。为支持国产化替代,有些客户还坦言产品研发出来先用,有问题再反馈升级,可见厦门本土涉海企业对国产技术的热爱与支持,智慧海洋应用布局十分活跃。展望未来,我们聚焦海洋船舶领域,推动智慧海洋方案从厦门辐射至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从数字海洋到智慧海洋的演进,是海洋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路径。见微知著,厦门海洋产业逐渐展现出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应用的质态升级。

智潜深蓝

传感向深海进发

浪在水面上,源在深流中,如何探知海洋深处数据并加以应用?近年来,光纤与光谱传感技术应用成为厦门海洋勘探、海洋生态保护的新引擎。

目前,厦门彼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彼格科技)与集美大学开展的“海洋多源融合智能感知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在推进验收。项目依托彼格科技近十年来在分布式光纤振动和温度传感关键技术上的研发应用——以光纤为传感介质,通过光信号强度、波长的“足迹”来感知外界温度、压力、振动等变化,显著提升探测精度与空间分辨率,其核心器件超窄线宽激光器的光谱线宽稳定性从3000Hz提升到1Hz。如今,该公司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产品市场占有率为60%,是福建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于海洋领域已应用至码头龙门吊振动监测、海底电缆温度健康监测等场景中。彼格科技总经理罗文国认为:“传感器是发展智慧海洋的核心,是探知广袤深海的关键工具。光纤传感通过高精度、实时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海洋资源开发、灾害预警、生态保护、海洋养殖提供重要支撑。”

无独有偶,在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支持下,厦门奥谱天成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谱天成)的“基于高光谱成像融合技术的立体海洋水质监测系统研制与产业化”项目正持续推进,采用其自主研发的多种光谱融合技术——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发散特性,通过分析光谱波长、强度、线宽等“指纹”特征来识别水域状态,从而开发出一系列立体海洋生态监测设备,目前已在厦门杏林湾海域投用,其检测精度高达百万分之一。“此外,光谱传感技术还能助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材料等发展,在分析生物活性、海洋材料腐蚀检测、海底矿物成分检测等方面做出贡献,为智慧海洋与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国产化解决方案。”奥谱天成研发经理贺文丰介绍。

传感器作为智慧海洋的“神经末梢”,是连接物理海洋与数字海洋的桥梁。厦门加强光学传感器技术的核心技术突破,构建海洋环境“数字画像”,为智慧海洋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智擎未来

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厦门建设智慧海洋,“政产学研”结合是其中的鲜明路标,尤其是科研力量与产业前沿的紧密结合是厦门有别于其他沿海城市发展智慧海洋的突出长板。

3月28日,由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书处等联合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暨海洋政策交流会,吸引了众多厦门海洋产业企业家、人工智能技术专家以及海洋领域高校学者与会交流。厦门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陈龙彪前瞻畅想道:“应该让AI成为海洋的‘超级神经元’,用算法解码深蓝奥秘,用算力守护蔚蓝星球。在构建全维度智能决策体系、深海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打造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上发挥其颠覆性的功能。”

在政府支持下,集美大学牵头组建的福建省智慧海洋产业联盟正结合厦门乃至福建省内的智慧海洋力量,将航运、船舶、渔业、海工装备、港口等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领域作为重点方向,依托厦门构建的“科研—中试—产业化”创新链条,将海洋装备远程智能检验技术、水动力仿真技术等新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引领厦门在智能船舶碰壁预警、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形成行业标准,同时以厦门罗普特、新诺北斗等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上下游企业在沿海城市布局配套产业,串联成福建沿海智慧海洋的链式明珠。

当人们开始展望智慧海洋的美好未来,厦门已经通过一项项实践与科研探索打开产业发展空间。今天的厦门有闻得见海洋产业提级的敏锐嗅觉,更有撑得起经略海洋的扛鼎之力,当全国听到厦门传出智启海洋经济示范区新程的声音,或许那是来自大海深处的潮鸣。(钟瑜 颜祥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