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CIRC)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14:09:00
人民网讯 日前,第22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22nd 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 CIRC)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宝成海峡两岸青年发展基金特别支持,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丹麦、芬兰、荷兰、意大利、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为主题,围绕重要时代命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致辞。主办方供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在致辞中向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这是自2010年之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二次举办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与主张日益成为重组全球数字格局的关键。因此,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同样是全球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全球优秀青年学者,共同推动中国互联网研究与事业的发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邱林川致辞。主办方供图
CIRC联合创始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邵氏基金会媒体技术讲座教授邱林川在致辞中回顾了CIRC自2003年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强调了年会与北大的历史渊源,并向过去22年来在全球各地组织举办年会的各位学者与同行致以诚挚敬意。他热烈欢迎新一代青年学者加入CIRC这个开放且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携手共进,助推中国互联网研究不断向前。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工智能、信任与治理中心联合主任、教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桂冠学者、ICA前主席Terry Flew围绕“人工智能:繁荣还是泡沫”这一主题,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了分享。他指出,2025年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和争议“破圈”的关键节点。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于2031年突破1万亿美元的背景下,他提出了理念(Ideas)、利益(Interests)、制度(Institutions)的三要素分析框架,并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始终伴随持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应构建多维视角来理解人工智能的未来路径。
香港城市大学计算社会科学讲座教授祝建华聚焦“AI大语言模型如何重塑传播学研究”,提出传播学是互联网研究的先行者,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其发展进程正面临艰难的挑战。通过对约3万篇相关文献的系统性分析,他指出,当前传播学对AI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技术、伦理与监管议题,而对内容生产、使用行为及扩散等传统传播问题相对关注不足。他呼吁传播学应更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以推动学科范式与研究议题的不断创新。
本次会议设有八个专题论坛。主旨论坛结束后,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治理”“文化生产与传播”“大语言模型与传播”“中国互联网的全球化”“媒体与数字经济发展”“中国数字媒体与传播三十年”“地缘政治与全球传播”“情感、具身性与中国社会中的人工智能文化想象”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现场氛围热烈。

图为与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