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AI教育,如何教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7:4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伏一晨
人工智能已成教育热点。
一方面,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透露,年内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4月中旬,教育部举办了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提出要确保中小学生会用、善用、不滥用AI。
另一方面,AI引发的教育问题与焦虑也在增加:“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学科学习不再重要”“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何用”等观点甚嚣尘上;一些学生利用AI工具写作业、论文的情形,也引发了各界担忧。
人工智能,既是校园内应上好的一堂课,也是教育发展要答好的一道题。该如何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数字化发展?又该如何守住分寸,让人工智能教育稳步前行?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先行先试,利用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新华网

就当下看,人工智能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成色。
今年春招季,就业市场释放出大量AI人才需求,而相关领域的人才供给仍显不足。此前人社部的数据也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供求比例达1∶10。市场的客观需求,需要体系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来满足。
而着眼教育本身,人工智能对数据的归集、分析、传递,有利于教育要素通畅流动,改善此前传统教育模式“工厂化”、对学生个性培养不足、重复性学习过多等问题。这对时下正在推动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学生“双减”等教育改革工作,都有裨益。
从长远计,教育必须跟上未来生产力变革的脚步。
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始终紧密,历史上多次技术革命,都为教育发展开启了新篇章:印刷术普及,让知识传承规模化;互联网兴起,让知识传播个性化。而当下,人工智能发展,也必将重塑知识结构,改变一国、一地乃至每个个体的教育实现路径。
今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题为“推动美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行政命令;韩国今年起增加中小学信息课程学时至此前两倍,增设“人工智能基础”和“人工智能数学”作为高中选修课……如何面向未来,培育中国的教育优势,培养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要我们在今天就提前思考、谋篇布局。

在西安欧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专职教师刘念(中)点评学生借助AI工具完成的学习报告。杨喜龙 摄/新华网

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有客观需要,但当下出现了一些对人工智能教育认识不足、建设走偏的苗头,需要正视。
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现状,如何改变?
有学校忽略了人工智能跨学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将人工智能知识零星扔进现有的科学课、信息技术课,导致学生的人工智能学习碎片化;也有学校把针对职场人士、高校学子的人工智能课简单拷贝给中小学生,忽视教育规律。
有学校不懂人工智能课从哪教、教到哪、如何教,只让中小学生背诵学习人工智能术语概念,甚至用传统应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无法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思维。
还要看到,人工智能教师数量不足、技能结构欠缺等问题普遍存在,这是各国普遍面临的结构性矛盾,难以立即解决。就国内而言,用好各类智慧教育平台,加快智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或许是帮助更多地方跟上人工智能教育脚步的应时之策。
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不足或走偏,能否纠治?
有地方对人工智能教育可能面临的依赖风险、变革难题无动于衷;有地方匆匆上马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但走入误区,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混为一谈,将人工智能停留在学生管理、教学教务等层面,教学一线却毫无“AI含量”。
也有一些学校,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对学生的一切行为打分考核,看似让教育评价细致量化,却忽略了对学生内在精神品质、成长节奏等的关切,将教育关怀变成扁平而冰冷的“数字逻辑”。
前几年更有学校,出现让学生穿戴智能设备,供学校和家长实时监控的荒唐“智能创新”,让教育开倒车。
教育形式主义与新的教育不公,怎样避免?
有地方困于短视的教育政绩观,虽建立名义上的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组织数智教育教研等活动,但停留于外在表演,陷入教育形式主义。
也有地方过度神化人工智能教育,经常举办由官方背书甚至与升学招生相关的人工智能竞赛,默许人工智能教育低龄化、功利化,滋生教育不公,传达出人工智能教育是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的错误信号。

2024年9月20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胡清华教授在授课。当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导论》正式开课。记者 李然 摄/新华社

人工智能教育问题,首先是教育问题。引入人工智能,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对育人本质的回归。它能帮助我们实现那些以往难以达成的教育愿景,培育出具备多元素养的人才。因此,教育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舍本逐末。
要守住定力不失速,找到人工智能与教育改革的契合点。
这需要摒弃单一化的思考方式,不单单考虑教育该如何变革以适应技术,还要思考技术能如何填补教育的空子,将AI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和素质教育等目标一体考虑。比如,可将人工智能课程与当下的劳动教育、课后延时服务等有机结合,创造性打造更多典型课程。
同时,也要警惕“不破不立”的思维惯性。要看到,传统学科教学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人工智能教育要嵌入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有的放矢,推动更多一线教师在人工智能理念下组织教学教研,在讲台上磨炼人工智能素养,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融入教育实践,而非在口头上空谈技术创新。
要打好规划提前量,为人工智能教育疏通堵点痛点。
今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三周年,已有一些地方出台了当地的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正在逐步落地、走向深入。
值此关头,既要进一步统筹试点区、试点校、试点班的教育反馈,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城乡间、区域间一体化发展;也要开拓教育维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参与人工智能师资培养和学生培育,开发更多契合时代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还要加快建立标准化的教育数据采集管理机制,从法律法规层面增进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约束和保障,推动技术向善,打消社会忧虑。
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教育家精神当为人工智能“赋魂”。
面对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质疑,对机器能代替老师的曲解,坚守教育家精神仍是最好的答案。
面向未来,教育实践与人工智能绝不该此消彼长,而是要走向和谐共生,通过融合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平衡人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现实需要,确保教育平等而高质量地影响每个学生。
人工智能时代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AI那里,而是依然握在教育者手中,藏在今天的教育蓝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