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之门”困局需合作才能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7 08:55:00
李 峥
据报道,由美国OpenAI、甲骨文和日本软银共同推动的人工智能项目“星际之门”(Stargate)正在陷入困境,相关投资进度远远不及预期。“星际之门”项目于2025年1月启动,计划到2029年投入500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由于规模庞大,该项目被一些人称为“AI时代的曼哈顿计划”,美国总统特朗普亦曾为其“背书”。然而,“星际之门”在启动仅几个月后就遇到融资难题,折射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滥施关税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严重影响。
首先,美方关税措施显著增加了人工智能项目的建设成本。其中,钢铝关税影响最大,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因此增加5%—15%。尽管美国对部分半导体实施豁免,但对网络设备、冷却系统等硬件的关税也压缩了预算空间。
其次,后续关税措施的不确定性让相关企业难以决断。美方虽然总体延后所谓“对等关税”的实施,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这一威胁。这意味着全球资本市场、主要国家市场利率和货币汇率均存在巨大变数,这些都将影响行业企业的融资条件。
再次,美方滥施关税引发的逆全球化风浪破坏这类项目的预期收益。与二战时期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不同,“星际之门”需要通过市场变现,产生持续性收益。以投资规模来看,该项目不仅着眼于美国国内市场,还希望争取海外市场,构建全球产业生态。然而,这一战略目标现在面临经济以及科技全球化的“逆风”。关税摩擦引发的连锁反应很可能让其他国家将美国科技产业、数字服务业作为“反制报复对象”,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则将首当其冲。
“星际之门”受困也给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带来一些启示。一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模式与核技术、太空技术有着显著差别,规模效应不一定能确保领先地位。核技术、太空技术有其更加明确的远景目标、更清晰的技术路线,这些都使相关领域的规模效应容易转化为“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先发者优势明显。与之相比,人工智能技术路线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发生多轮变化。尤其是在中国“深度求索”(DeepSeek)横空出世后,产业界找到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低成本、高性能”模式,这让投资规模与技术领先、实际产出之间不再是绝对的等号。
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无法独立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相继给诸多行业带来深刻变革,但就目前来看,还难以成为从根本上解决相关发展困境的“万能药”。与此同时,美方挑动关税摩擦带来的成本增加和不确定性等,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难以迈过的一道坎,在这样的现实困难面前,即便是“科技乐观主义者”也无能为力。
三是国际合作仍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星际之门”项目遵循“主权人工智能”逻辑,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成为科技产业中“特别的存在”,即每个国家都可以建立“独立而完整”的产业链,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国际竞争。但这一愿景似乎与现实越来越远。从“星际之门”的现状看,全球分工和产业链合作仍是解决这类大型项目成本预算等难题的最佳路径。“星际之门”同样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流动、生态建设和市场推广等。事实上,该项目的参与方之一OpenAI公司已经开始计划将“星际之门”项目拓展到美国之外,提出通过国际合作共建算力中心、开发算法应用等。相关调整虽然依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比如声称要促进“民主人工智能”的发展,但也表明相关企业不得不向更加传统的国际合作路径回调。(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