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方言壁垒 国通语为孩子们奠定“走出去”之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9:22:00
“同学们,当我亲眼看到火箭在我眼前腾空发射的瞬间,你们知道我的浑身血液是怎样的沸腾?”
5月6日,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第十小学六年级学生张晓杰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用一口清脆而流利的国通语和全班同学分享她参与自治区团委、教育厅主办的“红领巾爱祖国 石榴籽一家亲”内蒙古与全国各族少先队员手拉手暨观礼神舟二十号发射实践教育活动的亲身经历。
“听了刚刚的分享,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今后,我要说好国通语,不断开阔眼界,努力奋斗,长大后当一名女航天员,飞上太空,为国争光。”学生刘紫萱说。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近年来锡林浩特市第十小学多措并举开展系列推广活动,让国通语之花在校园内外绽放。学校要求教师全程使用国通语授课,营造语言环境标准化的沉浸式学习环境。
“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来自周边旗县,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打破方言壁垒,为孩子们奠定‘走出去’的坚实基础,让他们的天地更加广阔。这对于他们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教师蒙景茹说。
同时,该校还开展“小小讲书人”“诵读吧,少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推广普及国通语。班级文化墙、标语牌、教师粉笔字展示、书法展板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师生们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自豪感显著增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学生们还组成“纠察小队”,通过排查校园周边不规范用字,记录并反馈社区、商户等形式,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语言敏感度不断增强,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街区”的辐射效应。
“今后,我们将着力把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推广结合起来,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校园语言,并逐渐带动家庭,让家长也讲好国通语,使国通语成为传承文明、凝聚力量的文化纽带,助力学生成长为有语言自信、文化底气的时代新人。”锡林浩特市第十小学校长张爱萍说。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张璐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