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金昌】永昌:从“制造”到“智造” 创新磁场激发产业升级新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11:34:00    

清晨的永昌工业园区各企业生产车间里,智能机械臂灵活转动,精准抓取物料;科研人员手持试管调试化学样品,专注观察实验反应;中控大屏上,生产能耗与产品合格率实时跳动——从车间到实验室,科技元素贯穿全链条,展现出一幅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画面。

企业创新:筑牢产业升级根基

在甘肃联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中控室内,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实时反馈着各条生产线的运行动态,技术人员目光专注地紧盯界面,及时捕捉并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作为一家深耕农药中间体与医药中间体领域的企业,该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打破地域限制,产品不仅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更成功进入欧亚市场,成为金昌市精细化工产业链的“链主企业”。

同样以创新为引擎的甘肃心连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认真分析土壤样本与肥料配比数据,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公司依托本地原料资源,针对甘肃土壤特性研发了腐植酸、聚能网等系列复合肥和水溶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目前我们重点开发含腐植酸液体肥系列,已推出13款产品。”心连心集团产品研究院甘肃分院产品开发人员刘小焱介绍,其核心产品30-0-5全水溶复合肥采用矿源黄腐酸+微量元素复合设计,适配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2024年至2025年针对玉米、马铃薯推出的悬浮态液体肥已销售1300余吨,配合智能施肥系统,真正实现了智能水肥一体化。

为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心连心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等10余所院校开展合作,已建成水肥一体化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现有科研人员23人,凭借技术与产品优势,2025年1月至8月,公司销售额突破5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从“产品创新”到“技术赋能”,甘肃庆源丰数字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则为永昌农业装上了“数字大脑”。在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工人正在操作台前有序进行焊接、调试与校准,小巧精密的控制元件为智能设备的组装奠定基础。“我们组建了25人的科研团队,每年投入约200万元研发资金。”公司技术总工杨凯表示,通过自主研发的太阳能电动球阀、智能变频柜和智能水肥一体机,结合智能检测设备与软件系统,可实现从田间泵房精准控肥,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及土壤环境,并依托AI大数据模型为种植户提供科学决策方案,助力稳产增收。

企业创新的活力,同样体现在基础产业的协同中。作为甘肃省内唯一的联碱生产企业,氨碱源公司约70%的纯碱产品供应金川集团镍冶炼厂,其余外销;氯化铵产品约30%供应本地复合肥企业,剩余销往新疆、青海等地,有效支撑了区域产业链协同。此外,甘肃荣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马铃薯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与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合作选育的甘种薯7号、荣腾8号,因产量高、淀粉含量丰富,已在河西及新疆地区大面积推广。

生态优化:激活创新内生动力

企业创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构建的良好创新生态。永昌县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创新保驾护航。通过建立财政科技稳定增长机制,不仅设立100万元县级科技创新奖补资金,近三年还累计争取省级强科技奖补资金近1000万元;2024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0.81%,科技创新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创新主体培育上,永昌县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阶梯,摸排企业申报意愿并建立培育清单,实施“一企一策”“定企服务”精准跟踪。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0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1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5家,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平台筑基,打造全域创新矩阵。围绕金昌市“2+4”产业链及本地六大主导产业需求,永昌县统筹资源,打造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平台体系。不仅建成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金昌综合试验站、3个“苜蓿科技小院”、1个“奶绵羊科技小院”,还成功认定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5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7个,并组建了2个高品质菜草畜和玉米制种创新联合体。这些高能级的“创新磁场”,成为吸引和集聚技术人才的高地,正持续推动关键专利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

院地协同,破解产业转化堵点。为打通“科研端”与“产业端”的衔接,永昌县通过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签订协议,在蔬菜新品种引进、菜田土壤改良等领域开展合作,每年投入42万元建立科技示范点4个,引进辣椒、莴笋等新品种50余个;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针对区域蔬菜产业需求,在重点布局区域建成示范基地20个,引进娃娃菜、笋子等新品种100余个,显著提升了区域蔬菜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种多样性。

与此同时,企业在院地合作中也扮演着越来越积极的角色。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便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甘肃农业大学等多方联手,聚焦盐碱地治理,持续开展苜蓿品种改良和绿色种植技术研发,为区域生态农业构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人才支撑:为创新注入智力活水

永昌县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市级骨干引领、县级补充协同”服务体系,选派30余名市县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中发挥示范作用。

为进一步拓宽人才渠道,积极引导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聘请50余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打通高校与企业人才通道,选派省市级科技专员9名,推荐选聘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68名、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32名,立项市级青年人才基金项目9项,为科研与产业需求搭建桥梁。

如今,依托企业创新、生态优化、人才支撑的协同发力,永昌已形成上下游衔接、环环相扣、吃干榨尽的产业链条,以企业“小循环”链接产业“中循环”,带动区域“大循环”。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科技成果的加速落地,永昌将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跑出更快速度、展现更强活力。

来源:永昌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许菲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相关文章